作为数字化转型中必不可少的底层资产,数据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要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见、可用、可管的优良数据资产,数据治理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金融机构如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在被业界广泛探讨。
北京鑫科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玉涛指出:“如果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看作是数字版的‘立柱架梁’,那么数据要素价值发挥及数据治理能力就是助力其‘积厚成势’的关键。若将数字经济比作一栋楼,数据就是建设这栋楼的砖,若要将楼盖得高、建得稳,数据‘砖’的地基要牢且承重能力要强。”
一、当前数据治理及数据质量已是金融机构在监管数据类检查中的必答题
根据2023年4月份,毕马威发布《“监”听则明:2023年一季度金融业监管数据处罚分析及洞察建议》显示,2023年一季度,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开出数据罚单384张,罚款金额为6.45亿元,超千万的大额罚单8张。较2022年四季度,罚单数量环比上涨73.8%,罚款金额环比上涨超3倍。
经过前期工作的推进,大多机构对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已基本建立,但仍有部分机构尚未在内部各层级组织间达成充分的共识,这或是金融机构涉及数据类罚单较多的普遍原因。
对此,甘玉涛认为:“这就好比再好的产品经理也‘叫不醒’不作为的程序员,再好的程序员也无法‘带动’没有创新的产品。金融机构数据治理需从上至下的重视和达成充分的共识。”
“部分机构的业务人员对数据治理重要性认识尚不充分、各分支行参与程度低、明细数据来源系统多,相关工作往往由数据治理牵头部门或科技部门单方面发力,导致治理整体效果不佳。”索信达控股金融数据治理专家黄一青表示,“有些机构经常是对某个项目有数据需求后紧急拉数据为项目服务,后面做数据治理时才发现有些流程并不规范,而此时开发团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整改,长期下去数据治理效果会很差。”
二、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根本在于建立健全数据要素的产权和治理体系
过去几年,监管层相继发布了多项政策、指引,推动金融领域数据要素能力建设及数据治理体系不断完备。比如,2018年,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就数据治理架构、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价值实现等方面明确指导要求;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到了数据能力建设、健全数据治理体系等。
黄一青认为,“以银行为例,其数据治理普遍难点在于,业内普遍存在数据不可知、不可控、不可取和不可联的四类痛点。比如,机构内部数据孤岛严重,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库各自为‘政’,并普遍存在仅仅做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变成了KPI系统,但实际上数据和数据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关联。”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将重点关注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决策机制和业务模式,加快隐私计算技术应用,强化全流程数据安全。未来,预计市场机构将与监管部门一道,共同为探索数据要素的安全、高效应用形成有力的体系化保障。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记者总结认为,在实践中机构数据链路较长,从生产到最终使用,中间会经过多环节流转,机构应当以资产管理的视角来推动和落实数据治理,并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才能实现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跨越。其中需不断完善数据治理和管理的标准体系,在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应用等方面全盘谋划,打破原有业务“篱笆”,在“破”与“立”中实现数据和业务双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