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简报

时间:2023-02-24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2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202335日在北京召开。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日前召开主席会议,建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于202334日在北京召开。

我院聚焦我国经济工作的发展与现状,对两会期间各项议题做出前瞻性简要报告。


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 

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在于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从当前看,国内投资、消费的需求总体偏弱且有继续下行风险,国际上全球经济增长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美国甚至出现衰退风险,这必然也会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增长,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和谋划。

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023年经济工作战略目标

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如今,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去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因此,消费回暖对促内需、稳增长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消费也是受冲击最大的,但也是明年扩大内需最有空间和潜力的领域,因此要实现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力量提振消费,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体现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也聚焦了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体现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思路。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出发,长短结合,巩固发挥传统优势、重塑竞争新优势,以产业链安全化为基准,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导向,以产业模式新型化为方向,加快构筑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对待

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互相促进是我国的独特体制优势。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规模巨大,需求多样性强,各种所有制企业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关键是要建立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这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和体现。这有利于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认识、厘清误解,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2023年各省GDP增长目标

我国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重点方向的首项,并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另外,今年地方两会各省市加权的GDP增长目标为5.6%。所以,在本次两会期间,可重点关注全国两会对2023年增长目标的制定。


资料来源:地方政府官网、地方统计局、北京鑫科金融发展研究院

 随着各省两会的召开,31个省区市2023GDP增速目标均已公布。总体上,2023年各省GDP目标增速普遍集中于6%上下,各省目标增速较2022年整体下调。31省中有21省下调目标增速,上海、湖南、江西、内蒙古、西藏、吉林5省目标增速保持不变,仅海南、重庆、新疆、黑龙江4省上调目标增速。目标增速的整体下调反映了各省在面临疫后全面恢复经济的关键过渡阶段持谨慎态度,不利因素方面的预期增加。

  

2023年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正从疫情影响中逐渐恢复。随着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地和持续完善,经济环境整体向好,2023年中国GDP增长预计达到5%—6%之间。同时,这种稳增长政策带来的滞后影响、累计效应也将在明年有更多体现。

伴随着疫情冲击的减弱,以及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积压的消费需求将逐渐释放,国内消费场景将稳步复苏,服务消费和接触性消费有望得到显著提振。今年的经济复苏将更强调消费的复苏,消费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总体而言,随着疫情放开、稳增长政策共同发力,叠加2022年中国GDP增速较低而产生的低基数效应,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复苏趋势明显。但同时,考虑到三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2023年的经济复苏将不会过热,而是逐步缓慢的修复性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