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绿色金融赋能新能源车产业数字化发展

时间:2022-07-29

摘要:

基于国家“3060”目标提出,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之下,减碳经济、零碳经济正在重塑未来经济,它推动了全社会从认知到行动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中间会有很多行业迎来新的增长点,很多企业成长出“第二曲线”。本文希望梳理目前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金融机构赋能企业发展重点,探寻新能源车企碳资产未来发展机遇。

一、绿色金融发展速度快,但市场化程度不高

截至2021年末,我国绿色金融贷款超1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累计规模1.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企业的绿色融资等方面也在不断创新。整体来看,我国绿色金融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信贷以符合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前提。从用途来看,大约47%的绿色贷款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用于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贷款则分别占26%12%。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都属于准金融产品,其定价不是市场化的,仍属于行政化定价范畴内,而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市场化的,这是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最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二、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是关键

中国人民银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并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未来金融机构在赋能车企发展的过程中,更聚集于:


碳账户服务——实时监测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确保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降碳效益更好的优质绿色企业和项目。改善企业用能结构,帮助企业找到减排点和优化点,享受与碳账户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


碳融资服务——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目前在国内市场的落地相对较多;通过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市场化减排途径,努力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的低碳经营和发展。


碳资产管理服务——国际实践经验已证实了政府性碳基金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我国可充分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各种碳基金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为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碳保险等支持业务——当前碳指数发展相对成熟,碳保险业务仍处于概念期;碳保险可以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的核证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降低碳交易项目双方的投资风险或违约风险。


碳金融衍生品——在欧美国家,碳期货市场实际上是碳交易成交量以及成交额的主要战场;我国的碳期货可以依托我国庞大的碳交易市场,探索出完善的碳期货交易制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得更多投资者参与到碳排放权的投资之中,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碳科技服务——绿色金融科技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绿色金融科技基于细分技术路径,服务绿色金融发展,在推动投资决策可持续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发挥金融工具激励作用,助力车企碳资产体系建立


一是建立相关车企碳资产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行业自律规范作用,依托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数字经济总体战略,加快推动车企碳资产相关行业标准出台。


二是各类金融机构定制化匹配相关政策及产品。依托新能源车大数据基础与整体资产评价标准,提供强化绿色增信,在银行端,基于绿色信贷总体要求,结合新能源车禀赋匹配相应创新产品;在保险端,出台相关碳普惠+期货,UBI碳普惠创新产品;在投资端,加大绿色基金对于新能源产业链的扶持力度。


三是探索碳普惠与区块链、NFT创新模式结合。在监管部门正确引导下,将企业碳足迹上链,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全程留痕等技术特征,支撑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碳排放全要素的可信流转。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应用NFT激励手段,开展碳核查、碳交易、碳金融等活动,助力车企实现数字化转型。

根据作者甘玉涛在721日虎嗅&交通研究院“碳普惠如何赋能车企”活动上分享内容整理。